Friday, May 25, 2007

《以畫為喻》

最近對寫作多了一點體會。很佩服鍾情文字創作的朋友,他們的手腕和感興真令人羨慕。這令我想起中四的第一篇課文。

------------

《以畫為喻》 葉紹鈞

咱們畫圖,有時候為的實用。編撰關於動物植物的書籍,要讓讀者明白動物植物外面的形態跟內部的構造,就得畫種種動物植物的圖。修建一所房屋或者佈置一個花園,要讓住在別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園是怎麼個光景,就得畫關於這所房屋這個花園的圖。這類的圖,繪畫的動機都在實用。讀者看了,明白了;住在別地的朋友看了,知道了,就完成了它的功能。

這類圖決不能隨便亂畫。首先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,認得確切。譬如畫貓罷,牠的耳朵怎麼樣,牠的眼晴怎麼樣,你如果沒有看得明白,認得確切,怎麼能下手?隨便 畫上豬的耳朵,馬的眼睛,那是個怪東西,決不是貓;人家看了那怪東西的圖,決不能明白貓是怎樣的動物。所以,要畫貓先得認清貓。其次,還得練成熟習的手 腕,心裏想畫貓,手上就得畫成一隻貓。像貓這種動物,咱們中間誰還沒有認清?可是咱們不能個個人都畫得成一隻貓;畫不成的原因,就在乎熟習的手腕沒有練成。明知道貓的耳朵是怎樣的,眼睛是怎樣的,可是手不應心,畫出來的跟知道的不相一致,這就成豬的耳朵,馬的眼睛,或者什麼也不像了。所以,要畫貓又得練 成從心所欲的手段。

咱 們畫圖,有時候並不為實用。看見一個鄉下老頭兒,覺得他的軀幹,他的面部的器官,他的蓬鬆的頭髮跟鬍子,線條都非常之美,配合起來是一個美的和諧,咱們要 把那美的和諧表現出來,就動手畫那個老頭兒的像。走到一處地方,看見三棵老柏樹,那高高向上的氣派,那倔強矯健的姿態,那蒼然藹然的顏色,都彷彿是超然不 群的人格的象徵;咱們要把這一點感興表現出來,就動手畫那三棵老柏樹的圖。這類的圖,繪畫的動機不為實用,可以說無所為;但也可以說有所為,為的是表出咱 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,從鄉下老頭兒跟三棵老柏樹所見到的一點東西──就是「美的和諧」、「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」。

這類的圖也不能隨便亂畫。第一,見到須是其切的見到。人家說那個鄉下老頭兒很美,你自己不加辨認,也就跟著說那個鄉下老頭兒很美,這就不是真切的見到。人家都畫柏樹,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,你就跟著畫柏樹,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,這就不是真切的見到。見到不真切,實際就是無所見,無所見可是也要畫,結果只畫了個鄉下老頭兒,畫不出那「美的和諧」來;只畫了三棵老柏樹,畫不出那「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」來。必須要把整個的心跟事物相對,又把整個的心深入事物之中,不僅認識它的表 面,並且透達它的精蘊,才能夠真切的見到些什麼。有了這種真切的見到,咱們的圖才有了根本,才真個值得動起手來。第二,咱們的圖既以咱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 為根本,就跟前一類的圖有了不同之處:前一類的圖只須見什麼畫什麼,畫得準確就算盡了能事;這一類的圖為要表示咱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,就得以此為中心,對材料加一番選擇取捨的工夫。這種工夫如果做得不到家,那麼,雖然確有見到,也還不成一幅好圖。那老頭兒的一把鬍子,工細的畫來,不如粗粗的幾筆來得好;那 三棵老柏樹交結著的椏枝,照樣的畫來,不如刪去了來得好;這樣的考慮就是所謂選擇取捨的工夫。做這種工夫有個標準,就是咱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。跟這一點東 西沒有關係的,完全不要;足以表出這一點東西的,不容放棄;有時為了要增加表出的效果,還得以意創造。而這種工夫的到家不到家,關係於所見的真切不真切; 所見愈真切,選擇取捨愈有把握,有時幾乎可以到無所容心的境界。第三,跟前邊說的一樣,得練成熟習的手腕。所見在心,表出在手腕,手腕不熟習,根本就畫不成圖,更不用說好圖。這個很明白,無須多說。

以上兩類 圖,次序有先後,程度有深淺。如果畫一件東西不曾畫得像,畫得準確,怎麼能在一幅畫中表出咱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?必須能畫前一類圖,才可以畫後一類圖。這 就是次序有先後。前一類圖只憑外界的事物,認得清楚,手腕又熟,就成。後一類圖也憑外界的事物,可是根本卻是咱們內心之所見;憑這一點,它才成為藝術。這就是程度有深淺。這兩類圖咱們都要畫,看動機如何而定。咱們要記載物象,就畫前一類圖;咱們要表出感興,就畫後一類圖。

我的題 目「以畫為喻」,就是借圖畫的情形,來比喻文字。前一類圖好比普通文字,後一類圖好比文藝。普通文字跟文藝,咱們都要寫,看動機如何而定。為應付實際需 要,咱們得寫普通文字;如果咱們有感興,有真切的見到,就得寫文藝。普通文字跟文藝次序有先後,程度有深淺。寫不出普通文字的人決寫不成文藝;文藝跟普通 文字原來是同類的東西,不過多了一點咱們內心之所見。至於熟習的手腕,兩方面同樣重要;手腕不熟,普通文字跟文藝都寫不好。手腕要怎樣才算熟?要讓手跟心相應,自由驅遣語言文字,想寫個什麼,筆下就寫得出個什麼,這才算是熟。我的話即此為止。

No comments: